一個社會點面對風災,反映台灣咗佢對「人」有幾多重視
自创
2025-08-07
這幾日南部大風大雨,新聞畫面傳來整條街被淹、鐵皮飛舞、老屋倒塌,一幕幕都令人心驚。我人在台灣中部,但還是感受到那股沉重壓在胸口。不是單純因為災情,而是那種熟悉的、被天氣無情撕裂的城市痛感,又回來了。
我想起2018年香港山竹襲港。工地的棚架被吹到彎晒、窗戶像會爆裂咁震,市區幾乎成了災區。嗰時我同幾個工友守緊地盤,唔係為咗保命,而係怕第二朝返工就畀人鬧「點解冇收拾好」。香港冇停工,第二日大家照樣搭地鐵返去,條路塞滿斷樹同玻璃碎——你問我有冇驚?我記得只係覺得,好攰。
而今次喺台灣南部睇到,有人自發去幫忙清淤、煮熱飯派比災民、地方政府即時安排安置中心。災難難免,但人情味比我想像中厚重得多。我唔係要講邊度好邊度差,只係覺得,人遇到風災,最怕唔係水浸,而係無人理你死活。
香港,我哋成日講「自己人自己救」,但好多時,係自己死撐。台灣畀我見到一種可能——風災過後唔只係清理現場,而係學識點樣照顧人。
天氣愈嚟愈反常,我唔知呢啲係咪所謂「極端氣候」,但我知,一個社會點面對風災,反映咗佢對「人」有幾多重視。
希望南部嘅朋友平安。
也希望香港將來唔再係靠市民硬撐過每場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