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的韧性与精神不会那么轻易被磨灭
自创
2025-06-24

如果要我谈对香港的感受,那是一种复杂的敬意与惋惜交织。

香港一直是我年轻时心中的“窗口”——通向世界的那扇窗。无论是维港夜景的璀璨,还是中环街头混合中英语的节奏,那儿曾经像是一个将东方文化包装成国际语言的地方,让无数华人觉得骄傲。年少时我曾多次坐着长途巴士去深圳,再从罗湖口岸走进香港,总觉得那是一个节奏更快、想象更自由的地方。

我欣赏香港人对专业的坚持,那种“做好自己的份内事”的态度,在亚洲城市中很难得。地铁的准时、街头的效率、服务业的自律,让人印象深刻。更别说那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出版、电影、设计等文化产业,成就了华语世界的一部分高峰。

但这几年,再访香港,我感受到的多了一点沉重。城市还是那个城市,人们还是那群人,但某些眼神里多了怀疑与疲惫。原本流动自如的空气,像是被什么无形的东西挤压着。

我不是来评价对错的,也不站在谁的对立面。我只是感觉,这座城市像是走到了一个拐点。它既不再那么“远离大陆”,也还未完全与内地融合如一。它正在摸索下一个身份,而这个过程中,有伤、有呐喊,也有沉默。

但我仍相信,香港的韧性与精神不会那么轻易被磨灭。只要保留对专业的执着与对世界的开放胸怀,它仍是值得尊敬的一块土地。我希望有朝一日,香港能不必活在身份焦虑中,而是成为真正融合东西、内外、古今的范例。那是我对它最深的期待。